天天头条:助企措施要兼具韧性与温度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关注:截至2022年12月28日,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已为全省20399家轻微违法企业依规免除和减少罚款15.36亿元。此举展现出江苏助企纾困政策的“温情一面”。
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,完善政策实施方式,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。当前,我国经济持续恢复,呈回升态势,但中小微企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难,不容忽视。因此,各地在帮助企业解难题、渡难关,实现平稳发展的过程中,既要制定解决共性问题的普适政策,又要聚焦“急难愁盼”问题出台个性化举措,努力实现政策制定“对症下药”,政策实施“雪中送炭”。
越是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,越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。做好助企纾困工作,首先要坚定企业发展信心,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,大力营造政企同心抓经济、拼经济的浓厚氛围,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,以奋进拼搏开创未来,在各类政策统筹协调上下功夫,把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的要求落到具体政策层面,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,努力完成既定目标任务。
如何渡过难关坚持下来并实现更好发展,是各地企业最关心的现实问题。因此,制定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要做到靶向发力、精准服务,切实解企业燃眉之急。一段时间以来,各地陆续出台了不少纾困惠企的暖心举措,有力促进了保主体、稳增长。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,更加突出个性化专业化指导,着力破除企业攻坚克难过程中的痛点、难点、堵点,谋划更多增量政策,帮助企业找出短项、补齐短板,为广大中小微企业“输血补气”,助力企业克服困难,抓住机遇,赢得竞争优势。
一分部署,九分落实。推出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后,更重要的是着力推动政策能落地、快落实,让企业诉求“有求必应”。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应尽可能化繁为简、清晰明确,让企业“一目了然、一看就懂、一办就成”。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当好企业的“娘家人”“贴心人”,想企业之所想、急企业之所急,“面对面”指导、“手把手”支持,针对企业痛点、难点、堵点,列清单、建台账,限时办理、对账销号,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同时,要将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督导范围,强化跟踪问效,提高惠企政策落地“加速度”。比如,苏州市人社部门为有效减轻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负担,创新推出了合计52个事项的人社领域政策兑现“免申即享”“即申即享”“到期即享”三张清单。2022年,苏州共发放稳岗返还等助企纾困补助资金21.66亿元,惠及企业35.01万户次,职工407.81万人次。
政府监管部门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,也应该承担起保护市场主体的职责。因此,助企纾困政策应立足实际,增强包容性,助困难企业“绝渡逢舟”,让各类市场主体感受到政策的温度。对于市场主体一般事项首次违法、轻微违法,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,应采取审慎包容监管,防止过度执法、一刀切执法。在实际监管过程中,应采取柔性执法方式,做到宽严相济、法理相融、罚教结合,推动监管执法由“重管理”向“细服务”转变,让惠企助企政策释放更多红利,增强助企纾困政策的韧性。